从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到经济总量超90万亿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过去70年,中国创造了经济史上罕见的发展速度。回望新中国经济70年,一方面是经济总量不断增大;另一方面,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
70年来,我国农业基础作用不断加强,工业主导地位迅速提升,服务业对经济社会的支撑效应日益突出。伴随着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产业门类不断丰富,我国产业结构逐步优化调整,经济增长逐步由以农业居主导地位到依靠三次产业共同带动。
航天科技集团:自主创新 逐梦九天
实习记者 张中艺 通讯员 薄玉迎
走进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大厅,明亮的落地窗旁,一字排开地陈列着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模型,仿佛在诉说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光辉岁月;不远处中国空间站的模型,又像在预示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宏伟未来。
自1956年开始,经历多次历史沿革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已成为我国航天科技工业的主导力量。近70年的风雨兼程,造就了如今在我国战略高技术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著名品牌,创新能力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特大型高科技企业集团。
自力更生,勇创“第一”
新中国刚成立时,中国航天事业尚未起步,一切只能靠自己。1956年10月8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前身——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这也是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由钱学森担任院长。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打破技术和设备封锁,开始了新中国航天事业的漫漫长征路,并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许多个“第一次”:
1960年,我国仿制苏联的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发射试验成功。4年后,1964年,我国自主研制的东风二号导弹发射试验成功。中国导弹从模仿到自主研制,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开始有了自己的声音。
1970年,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成功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著名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和东方红系列卫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今年3月10日,航天科技集团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第300次飞行任务,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谱系。
2003年,航天员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飞天梦。
2007年,嫦娥一号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并传回第一幅月球三维影像图,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成功。
2011年,天宫一号成功发射,中国载人航天突破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
无数个“第一”宛如一座座丰碑,诉说着新中国航天史自力更生的故事,记录了中国迈向航天强国之路上的每一个足迹。
坚持创新,奋进发展
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8项、一等奖18项,申请专利5.1万件,授权有效专利2.4万件……傲人的成绩来源于航天科技集团坚持不懈的创新。
“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但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使用、为目的而创新。”北斗二号卫星工程卫星系统总设计师杨慧如说。
2008年汶川地震,由于国内缺少先进可靠的导航系统,为灾后救援带来重重困难。为此,航天科技集团集中力量,开始对北斗导航系统进行攻关。2009年,北斗三号工程启动建设。到2018年底,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完成建设并开始提供全球服务。
正如9月17日刚刚获得“共和国勋章”的孙家栋院士所言:“我们几十年搞航天的经验证明,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靠自己研发!”
强大的创新实力背后,是航天科技集团产学研模式和人才战略的支撑,此外还有税收政策的大力扶持。
航天科技集团财务金融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集团公司有部分研发费用能享受75%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超过1/3的集团企业能享受到高新技术企业优惠等政策带来的所得税减免。
此外,航天科技集团还积极推动企业税收管理合规化。“报税材料由审批改备案管理后,对企业的自觉性提出更高要求。国家简了政、放了权,我们要接得住。”该负责人说。
心怀梦想,砥砺前行
航天魂托起航天梦,航天梦助推强国梦。航天事业的强大,直接体现着综合国力的提升。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在面对航天事业外部封锁时正声说:“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出来的,我们中国同样能造得出来,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不成?!”
70年来,秉承着这份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初心,怀揣着把中国航天事业做大做强的梦想,中国航天人不断攀登着走向航天强国的高峰。时至今日,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内核的航天三大精神已成为中国航天人的精神宝藏。
面对当前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前述接受记者采访的负责人颇有信心地说:“有人问我,当前中国航天有没有受到外部技术制裁的压力,我说,对于制裁,中国航天人早就习惯了。无论有没有制裁,我们该怎么做还怎么做。”
这份信心也体现在一个个正在有序推进的航天项目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预计于2020年前完成全面建设,将正式为全球提供高精度全天候的服务;今年9月2日,航天科技集团召开中国空间站系统核心舱转正样联合评审会,这标志着距离2022年中国空间站建成又近了一步……
未来,航天科技集团将围绕“推动航天强国建设、支撑世界一流军队建设、建成世界一流航天企业集团”的战略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1329356022@qq.com
(24小时内回复)
0591-88186346
商用qq
1329356022
(如不在线请稍候再拨)
0591-88186346
qq:1329356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