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国是世界上重要的眼镜生产国,也是潜力最大的眼镜消费国。今年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实施以来,眼镜行业减税效果如何?减税降费对眼镜行业的发展有何影响?近日,《中国税务报》记者采访了国内重要的眼镜生产基地——江苏丹阳、浙江温州、深圳横岗的眼镜企业。
cfp 图预计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近亿元 丹阳眼镜抢占“微笑曲线”两端
张国俊 李晨 本报记者 徐云翔
说起眼镜产业,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江苏省丹阳市。这里年产镜片4亿多副,约占全国的75%、全世界的40%;年产镜架1亿多副,约占全国总量的1/3。小小眼镜已成为丹阳的支柱产业,也是这座城市最亮丽的名片。随着国家减税降费政策的实施和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丹阳眼镜产业获得了新的发展动能,正在向中高端迈进。
丹阳眼镜产业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形成了从设计、研发、配套、生产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和社会化分工体系。如今的丹阳,各类眼镜企业超7000家,产业规模达到150亿元,约有5万多人从事着和眼镜有关的工作。
据税务部门统计,今年1月~7月,丹阳眼镜产业实现应税销售收入45亿元,同比增长8.14%;入库税收2.22亿元,同比下降12.95%。销售的“增”和税收的“降”,反映出减税降费政策的落地见效。受益于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的实施,丹阳眼镜行业预计全年将新增减税降费近亿元。
海昌隐形眼镜有限公司是首家进入国内软性隐形眼镜市场的外资企业,也是丹阳的知名眼镜企业。公司副总经理邵翔在接受采访时说:“今年国家推出的一系列减税降费措施,力度超出我们的预期。4月以来,仅增值税税率下调一项政策,就为我们减税550多万元,这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加大研发投入的信心。”
当前,公众的眼镜消费习惯呈现出大众化向品牌化、刚需化向时尚化、低端化向高端化转变的趋势。丹阳的部分眼镜企业持续加大技术研发和品牌建设的力度,抢占产业链的“微笑曲线”两端。
江苏明月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发展路径就是如此。该公司与上海理工大学、江苏大学、韩国可奥熙研究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保持长期合作关系,成立了全国首个镜片行业院士工作站。目前,公司已获得发明专利7件、实用新型专利29件、外观设计专利25件、软件著作权2件。
“现在的眼镜消费者更注重镜片的功能性和美观性,我们只有顺应这种消费趋势,走品牌路线才可能在未来的市场中持续保持竞争力。”明月光电董事长谢公晚说,减税降费带来的红利为企业在品牌和技术方面的持续投入提供了有力支撑,继而为企业带来了知名度和信誉度提升的双重回报。这份无形财富已使企业的产品成功跻身高端市场,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保守估计公司全年减税降费在700万元左右。我们会把减下来的税费投入到新产品的设计研发中,进一步提升新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明月光电财务总监王国平介绍说。
近年来,眼镜消费模式正在由实体销售向电商销售转变,这也带动了丹阳“本地品牌 电商”销售模式的兴起。据统计,2018年丹阳眼镜行业电商渠道销售额达到6.12亿元,同比增长近3成,高于全行业平均增长率10个百分点。
作为丹阳“本地品牌 电商”的代表性企业,江苏淘镜有限公司今年上半年的出口额同比增长10%。公司财务总监李向阳告诉记者:“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制造业企业的优惠政策,仅提高出口退税率这一项,就减轻企业负担156万元,这无疑为电子商务与制造业加速融合提供了助力。公司今年已投入700万美元用于新设备采购,新建的二期生产线也即将投产,下半年我们将继续增加投入开拓海外市场。”
1329356022@qq.com
(24小时内回复)
0591-88186346
商用qq
1329356022
(如不在线请稍候再拨)
0591-88186346
qq:1329356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