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婷 本报记者 许蒙亚
“风风雨雨岁月交错,汗水迎来金色收获。日日夜夜,我们耕耘忙着,终于点燃幸福的火……”每晚6点,安徽省蒙城县许疃镇卢老荒村文化广场,就会准时响起广场舞的歌声。伴随着动感的旋律,国家税务总局蒙城县税务局驻卢老荒村工作队队长于晓光带着几十位村民欢快地跳了起来。
“我们正准备参加县里的‘我要上春晚’节目海选。”一曲结束,于晓光向前来观看的记者介绍,“如今卢老荒村已实现全面脱贫,村委会开始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改善村庄环境、满足群众精神需求上来。”
于晓光与记者一边走一边聊。参与扶贫工作这几年,于晓光一直带领卢老荒村村民养鸡、养鸭、养牛,开网店、做微商,承包土地发展产业,实行先富带动后富,如今家家盖起小楼,户户脱贫奔小康。但是,于晓光发现,有村民随意将垃圾倒进河里或是扔在路边,因为娱乐活动少,一些村民业余时间就只玩手机。
于是,近两年来,于晓光带领大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抓好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上来,确保环境整治“不断档”、清洁行动“不减速”,精神生活不断提升。卢老荒村环境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农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明显提升。“这两年村里改建户厕413座,新建公共厕所4座。”于晓光说,“厕所革命”看起来不起眼,实际上非常重要。以前外边的人来到村里收购农产品、体验农家风光等,经常因找不到厕所而尴尬。如今,这些问题统统解决。在新建的4座公厕里,村里还提供了8个公益岗位,这样既能确保厕所的干净整洁,又能为村里的老人创造一些收益。
在村子里转了一圈,记者发现宽阔的水泥路两边间隔不远就摆放着干湿分离的垃圾桶,河两岸种满了景观树,保洁员正在清扫路面上的落叶。一座座庭院整齐干净,火红的柿子挂满枝头,一半在院墙里一半在院墙外,远远望去就像一个个的红灯笼。“这些柿子是用来看的,除了吃,村民更多的是留在树上观赏。”于晓光说,“家家户户都有,不去摘它,它能一直长到过年。”
“你看那些太阳能热水器,节能环保又高效。”于晓光又指着村民房顶上的一排排密集的金属管子告诉记者,2019年村里开通了自来水,村民们彻底告别了“挖井吃水”的历史。
“现在俺家不比城里的洋房别墅差。”在一座柿子探出头的二层小楼前,村民何德平笑着说。何德平原是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人,与卢老荒村村民卢德成结婚后,丈夫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右肢受伤,丧失了劳动能力,家里的重担一下子压在了何德平身上。在了解到何德平的家乡盛产黑枸杞、金银花、牦牛肉、藏红花等土特产后,于晓光帮助她办理了5万元小额贷款,开起了网店。2020年“双十一”,何德平一共卖出土特产300多公斤,销售额达到5万余元。
何德平的丈夫卢德成说:“以前我们这里的道路,四处是坑,路况很差。于兄弟来了后,帮助村里修通了水泥路。”指着仓库里刚刚打包好的包裹,他告诉记者:“如今快递车直接开到家里,这些包裹当天就能发走。”
告别卢德成夫妇,在文化广场另一侧的健身中心,记者看到十多种不同种类的健身器材一应俱全。老人们一边压腿伸腰,一边闲聊唠嗑。“如今村里还设有村民书屋,放学回来的孩子都喜欢到书屋看书,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于晓光说。
乡村小院幽静雅致,文化广场欢声笑语,家人邻里友善和睦……一幅幅生活富裕、乡风优良、环境优美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1329356022@qq.com
(24小时内回复)
0591-88186346
商用qq
1329356022
(如不在线请稍候再拨)
0591-88186346
qq:1329356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