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是脱贫之基、富民之本,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税务部门在积极推动产业扶贫的同时,因村制宜、因户施策,从推进民生工程、培育特色产业等方面入手,让乡村焕发新生机。
种笋种椒,扶贫干部帮“老乡”找准致富路
广东云浮市云安区都杨镇降面村的田野里,潘颂明家的辣椒一畦畦翠绿诱人,硕果累累。“靠种养赚了不少,以前都没想过会这样。”潘颂明望着即将丰收的辣椒,喜笑颜开。
因学致贫成为建档立卡户
早些年,潘颂明和妻子以种植水稻为主,农闲期间在都杨镇范围内做建筑工、山工,一年下来,年收入还不到5万元,勉强维持着一家五口的生计。因儿女三人在校读书,负担较重,经济一度陷入困难,有时为了交学费,不得不问亲朋好友借钱,有时还会受到冷嘲热讽。“再穷也要让孩子有学上。”潘颂明说。
2016年降面村被认定为都杨镇唯一的广东省定贫困村,由国家税务总局云浮市税务局对口帮扶,在全村建档立卡时,潘颂明一家被认定为贫困户。云浮市税务局扶贫工作组通过走访,了解到潘颂明一家的困难后,制定了脱贫帮扶计划。工作组帮助潘颂明争取了2016年省、市、区贫困户发展专项资金72500元,在自己的闲置空地建设总容量为5千瓦的薄膜光伏发电站1个,使用时间长达25年。每年约7500元的收益,潘颂明一家经济收入增加不少。
此外,扶贫工作组还积极在教育、医保、技能培训等方面对潘颂明进行帮扶。在工作组帮助下,潘颂明一家购买了2017年新农合和新农保,落实了学费减免政策,为其在读书子女上落实了教育生活费补贴,保证了儿女三人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勤劳肯学,成当地种植“土专家”
根据当地山地多、水源充足等发展笋竹业的良好条件,在充分征求村委和广大村民意见的基础上,扶贫工作组决定将发展笋竹业作为帮扶项目的主导产业,实施产业帮扶。“为了供孩子们上学,摆脱贫困,只有靠自己努力。”当驻村书记找到潘颂明提出种植竹笋时,潘颂明深知过去生活贫困主要是没有产业,收入渠道单一,因此毫不犹豫地在自家8亩地种上了竹笋。
种植竹笋后的潘颂明成了一个大“忙”人,每天一大早,潘颂明与妻子就开始了一天紧张忙碌的工作:埋鞭育苗、除草施肥……生产忙碌充实、生活井井有条。如今,潘颂明种的笋竹长势良好,部分笋竹将于2020年进入丰产期,预计每年将增加收入五六万元。
为了进一步响应号召,潘颂明将家中近2亩土地用来种植辣椒,并通过扶贫工作组举办的种植技能培训班,学习种植技术。除了地里的笋竹外,潘颂明一心扑在种植辣椒上,不是捧着书看相关的种植技术,就是现场请教当地的技术人员,现在他已是种辣椒的“土专家”,谈起种植辣椒说得头头是道。辛勤的付出没有白费,辣椒丰收了,相邻相亲也开始积极种植辣椒,在潘颂明的带动下,今年全村就有15户村民共同种植辣椒约20多亩。
网上拓销路,疫情之下不再愁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餐饮市场低迷导致大部分农产品供过于求,眼看辣椒快要成熟,可以进行采摘,但潘颂明对于销路很是担心。“我们联系了农产品的销售公司,对市场做了一个预期,总体的判断就是,市场的低迷只是暂时的,挺一挺就过去了。”云浮市税务局驻村第一书记李平辉表示。
为了打开辣椒销路,云浮市税务局组织干部职工成立“辣椒助销小分队”,携手云浮日报社联手探索“网络带货”新模式,通过全媒体平台,以短视频、直播带货等手段销售农产品,税务部门和驻村干部施展“十八般武艺”拓宽销路,避免了“因疫返贫”。“不愁了,不愁了,有李书记的带货,我打算再扩大辣椒种植规模。”看着收获的辣椒全都卖了出去,潘颂明高兴地说。
产业扶贫“拔穷根”,山村焕发新活力
在湖北,国家税务总局通城县税务局驻麦市镇盘石村扶贫工作组和村委班子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利用山区地貌实际情况,大力培育茶油种植、山猪放养、孔雀养殖等8个特色种养植合作社,发展一系列项目扶贫、产业扶贫,让山村焕发了新的生机。
培育新型农村合作社,山区产品畅销市场
“在税务扶贫干部和村干部的及时提醒下,去年我家养猪场很幸运的躲过了‘非洲猪瘟’,目前猪圈里有35头母猪,每年生产猪仔1800多头,每头猪仔可卖2000元左右,每年纯利润150余万元;加上10亩鱼塘每年获利20万左右,合作社成立的第一年我就正式脱贫了。”盘石村的何光健谈到国家的产业扶贫好政策时,高兴地竖起了大拇指。
3年前,还是贫困户的何光健,因缺乏劳动技术,加上孩子读书,家庭收入入不敷出。通城县税务部局扶贫组长吴亚甫向他介绍母猪和家鱼养殖门路,为他申请扶贫免息贷款。同年“磨剑岭水产专业合作社”成立,吴亚甫又帮忙请来畜牧农业技术员亲自上门指导。到2019年,全年收入170多万元,带动周边11个贫困户在合作社就业。
类似何光健这样的合作社在盘石村还有6个,带动村里60多个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其中“七水垅山猪放养基地”的猪肉产品,因在山地放养的特殊原因,猪肉鲜嫩美味,成为三省交界处老百姓的抢手货。“柏年孔雀农场”3年时间从20羽发展到现在的350多羽,成为周边省市美丽乡村景点的一道靓丽风景。
支持石材产业,为周边贫困户增添“饭碗”
盘石村高山林地面积占85%,盛产大理石。作为湖北省级贫困村,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2018年,吴亚甫和盘石村委班子积极引进恒辉石材厂。“农村劳动力稀缺,多亏有税务吴局长和村干部的大力帮忙招工,才有我们厂目前的发展,去年产值2000多万元,上交国家的税收就有64万元。”恒辉石材厂经理陈辉充满感激地说。
恒辉石材厂作为村里唯一的实体工厂,目前有工人80多人,其中有72个贫困户劳动力。“刚开始,因为环境原因还有技能不熟练,老百姓不愿意去厂里上班,吴局长和我们一起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最终有80多人进厂上班。”盘石村支部书记何世华说,解决一人的工作,就是解决一家人的“饭碗”问题啊。
发展光伏发电项目,增收集体经济
在通城县麦市镇盘石村,只见一排排光伏板在烈日照射下熠熠生辉,光伏板下的电表箱里,跳动的数字,实时记录着光伏电站的发电量。通城县麦市镇盘石村“第一书记”舒华良说:“光伏电站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既能让贫困户受益,又能让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是‘造血式’扶贫。”
盘石村平均海拔300多米,人均耕地面积少、生产模式单一。尤其是精壮劳力都外出务工,孤寡老人留守,长时间找不到出路,这是摆在面前的大难题。2018年,村产业扶贫火热推进时,县税务部门派驻村工作队、盘石村“两委”干部通过反复调研、实地考察可持续发展项目,多次召开群众代表会,结合海拔高光线足的特点,最终确定以“村集体 合作社 贫困户”的模式,建设既稳定又长效光伏发电项目。
但在落实扶贫项目建设用地时,驻村工作队、村“两委”遇到很大阻力。群众因担心辐射、影响风水等因素不愿意项目落户。驻村工作队逐一突破,深入走访村民群众,为他们答疑解惑,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最终得到村民理解和同意。经过近2个月的忙碌施工,装机容量100kw的村级扶贫电站终于建成,带动全村11户25人贫困人口享受每人每年不低于1000元的分红,村集体收入每年增加4万元。
脱贫路上见真情,岿山流水鳜鱼肥
带领15户贫困户高效养殖鳜鱼,年获纯利达50万,荣获湖南省劳动模范、永州市“十佳脱贫致富能手”……在国家税务总局永州市零陵区税务局驻村扶贫队的帮助下,零陵区岿山村张叔友经过6年的艰苦奋斗,实现了从贫困户到致富带头人的华丽转身。
张叔友是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当时他无技术、无资金,只靠种植几亩水田维持全家生活,经济条件差,生活非常艰苦。张叔友靠着自身的那一股“我要脱贫”不服穷的闯劲,勤奋学习,逐步走上科学致富之路。
“2014年,原零陵区地税局扶贫队驻村,扶贫队与村干部走村串户,对村里的真实情况都弄得清清楚楚,记录在册。”张叔友回忆说,“到了晚上,他们把白天发现的问题摆在桌上,谋划对策,能解决的立马解决,解决不了的向上级汇报争取支持,我们村民看到了脱贫攻坚的曙光,也增加了脱贫求富的信心。”
随着猪肉价格的回升,物美价廉的鱼肉成为人们餐桌上的常客。鳜鱼是四大淡水珍贵鱼类之一,人工养殖鳜鱼的市场前景也很好,气候宜人、河塘面广、鱼虾丰富的岿山村非常适合鳜鱼的生活习性。经过多次考察和深入钻研后,驻岿山村扶贫队建议张叔友“到远方打工,不如近家养鱼。”这是脱贫致富的一条捷径,既不耽误农活、又能照顾好小孩上学,一举三得。
“闯劲儿”不是“蛮干”。张叔友把心一横,在扶贫队的联络帮助下,先后去广东和重庆等主产区“取经”,特地去广东佛山鳜鱼养殖基地上门学习一年,通过学习技术培训,掌握了养殖鳜鱼的基本方法,同时引进大量优质品种,2016年他承包了村里110亩山塘进行鳜鱼养殖。
“在养殖过程中,区税务局局长唐德银作为我的结对帮扶人,特意帮忙找来市里的养殖专家,到实地察看了我家的山塘,还聘请专家进行‘一对一’指导,帮我联系市场,协助创业贷款。”张叔友充满感激地说道,“在扶贫队和专家的指导帮扶下,我边学习边实践,逐步懂得了怎样选种、怎样防治鱼病等管理措施,当年就获纯利15万元,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2017年,张叔友带动15户贫困户群众高效养殖鳜鱼,每户每年增收2万元,全村鳜鱼养殖的水面面积也达到700余亩,鳜鱼养殖成为该村农民致富和集体经济收入增长的一条重要门路,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30余户。
2019年,在零陵区税务局驻岿山村扶贫队的号召下,张叔友带领村民注册成立岿山鳜鱼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的模式引导当地村民参与合作社产业链生产,积极拓展市场,提高岿山鳜鱼知名度。
在扶贫工作队的精心帮扶下,岿山村群众不等不靠,村里的养鹅、养鸡、养鸭、养牛、种瓜种果的种养一体式也呈现出勃勃生机。如今,走近岿山可闻蛙声、鸡声、鸭声、牛声,声声入耳;也可独坐山塘钓鱼休闲,体验山间美景,村里村外,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据统计,岿山村201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20120元,2019年底贫困发生率为零,还被评为2019年零陵区“同心美丽乡村”。
1329356022@qq.com
(24小时内回复)
0591-88186346
商用qq
1329356022
(如不在线请稍候再拨)
0591-88186346
qq:1329356022